政策解读

—— 打制经典·极致·可以传世的珠宝首饰藏品 ——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解读
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遗:红色主题非遗成焦点
2025年8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88项。其中“八一起义故事、方志敏故事、江西红色革命故事、江西红色歌谣、井冈红歌、苏区舞蹈、共产儿童游戏”等红色主题非遗项目成为焦点。


八一起义故事、方志敏故事、江西红色歌谣、井冈红歌等红色文化项目入选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主要基于其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独特性、社会功能及保护传承的现实意义


江西省红色主题非遗成为焦点的原因分析

 一、承载重要历史记忆,体现集体精神认同

1. 历史事件的标志性  

   八一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其故事凝聚了江西作为“革命摇篮”的核心历史地位。  

   方志敏故事记录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展现了“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方志敏精神,成为江西红色基因的象征。  

   这些项目通过口述、歌谣等形式,将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民间集体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真实性。

2.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井冈红歌诞生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融合了客家山歌、赣南采茶调等本土音乐元素,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情感的艺术化表达。  

   江西红色歌谣(如赣南苏区歌谣)以方言传唱,内容涵盖土地革命、红军生活等主题,兼具艺术性与史料价值。

 二、具备活态传承与社会教育功能

1. 教育价值的当代转化  

  方志敏故事被改编为弋阳腔戏剧《方志敏》、南昌清音《信仰》等作品,通过传统艺术形式向公众传递革命精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共产儿童游戏”(如横峰县传承的“抓特务扫匪窝”)被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游戏形式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协作与革命历史认知。

2. 社区参与的持续活力  

   井冈红歌、江西红色歌谣在基层广泛传唱,如吉安遂川客家山歌、井冈山市红歌表演等,至今仍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一起义故事在南昌、九江等地通过纪念馆、社区宣讲、红色旅游等场景持续传播,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三、符合非遗保护的核心标准

1. 传统表达形式的独特性  

   这些项目以口头文学、音乐、游艺等形式呈现,如“鄱阳大鼓”融合渔歌号子与方言说唱,井冈红歌保留“一唱众和”的集体表演形式,体现了江西民间艺术的多样性。

2. 濒危性与保护紧迫性  

   部分项目依赖高龄传承人(如红色歌谣传唱者),亟需系统性记录和活态传承支持。  

   通过省级非遗认定,可推动建立传习所(如瑞金苏区舞蹈传习基地)、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避免技艺断层。

四、政策导向与地方文化战略的支持

1. 红色文化保护的顶层设计  

   江西省将红色非遗纳入“四级名录体系”(国家-省-市-县),如上饶市2022年率先设立市级“红色主题非遗”专项,为省级申报奠定基础。  

   国家级非遗项目“弋阳腔”成功改编《方志敏》并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证明红色题材与传统技艺融合的可行性。

2. 文旅融合的实践需求  

   井冈山、南昌等地的红色旅游需文化IP支撑,非遗认证可提升资源整合度(如开发红歌演出、革命故事研学路线)。

 五、红色非遗的核心价值

这些项目入选省级非遗,本质是因其兼具历史符号、艺术载体、教育工具的三重属性:  

历史维度:固化江西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关键地位;  

文化维度:展现民间艺术与红色主题的创新融合;  

社会维度:通过传承机制实现价值观代际传递。  

江西通过非遗认定,不仅保护了濒危文化形式,更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可持续的地方文化资源,符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保存、创新表达方式(如沉浸式戏剧、数字博物馆),以增强其在年轻群体中的生命力。



江西省红色主题非遗入选省级名录的意义


这些红色主题非遗项目入选江西省省级非遗名录,不仅体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系统性保护,更传递出多重时代信号,反映了文化政策导向、社会教育需求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红色文化纳入非遗体系:从历史记忆到系统性保护

1. 革命精神的制度化传承  

   “八一起义故事”“方志敏故事”等以民间文学形式入选,将口述史与革命叙事纳入非遗框架,标志着红色文化从宣传教育向“遗产化”保护升级。例如:

   - “方志敏故事”覆盖赣东北7个县区,整合了史实、回忆录与民间传说,成为传承“忠诚、奉献”精神的核心载体;

   - “八一起义故事”由南昌、九江联合申报,强化了跨区域协同保护革命记忆的机制。

2. 非遗内涵的拓展与深化  

   传统非遗多聚焦技艺、民俗,而此次将“共产儿童游戏”“苏区舞蹈”等红色实践列入名录,凸显对革命生活形态的保护:

   - 如“赣南苏区儿童游戏”包含“抓特务扫匪窝”“六子棋”等20余种玩法,兼具体能训练与革命价值观渗透;

   - “井冈红歌”“兴国山歌”通过即兴对唱、方言歌词,保存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活态传承:创新红色基因的传播路径

1. 教育功能的场景化重构  

   青少年群体靶向渗透:共产儿童游戏被设计为学校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如“保卫红色堡垒”)培养协作与斗争意识,使革命教育从说教转向体验;

   实景演绎强化沉浸感:铜鼓客家山歌赛增设“红色山歌实景演出”,游客可参与《送郎当红军》等剧目,实现“历史在场感”。

2. 技术赋能与艺术转化  

   安福县将“三女跳崖”革命故事改编为采茶戏《悬崖上的映山红》,巡演19个乡镇;

   兴国县开发“革命理想高于天”文创系列,融合非遗技艺(如鱼丝制作)与红色符号,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三、文旅融合:红色非遗驱动区域振兴

1. “非遗+旅游”产业链构建  

   羊狮慕景区编排《福嫂敬茶》《福酒添福》等情景剧,将表嫂茶习俗、十碗菜婚俗与红色主题结合,游客互动参与度提升30%;

   铜鼓山歌赛配套“景区拉歌”“自驾游”活动,推动客家文化与红色文旅共生。

2. 经济赋能与民生改善  

   兴国非遗工坊带动60余户农户通过鱼丝、红薯干制作年均增收万元;

   万年珍珠加工、铅山陈醋等传统技艺因红色品牌加持,形成“技艺—产品—消费”闭环。

四、挑战与未来:活态保护的深层命题

1. 真实性平衡难题  

   部分项目(如“鄱阳湖朱元璋传说”)含民间演绎成分,需避免过度虚构稀释历史内核;儿童游戏规则简化可能弱化革命语境。

2. 代际传承风险  

   “永新红军斗笠”因市场需求萎缩濒临失传,全县仅存数名老匠人,反映红色非遗需突破“博物馆化”困境。

3. 融合路径创新方向  

   科技介入:VR还原革命场景(如八一起义指挥部实景);

   跨界联动:参考“婺源晒秋”模式,将红色非遗嵌入农耕体验、生态旅游。


红色非遗的双重使命

江西此次非遗遴选,既是对“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活态存档,更在探索一条政治性、文化性与经济性统一的传承路径:  

以保护革命基因筑牢文化自信,以创新表达激活乡土振兴——红色非遗正从“历史遗产”蜕变为驱动江西发展的“现代密码”。未来需强化学术研究支撑技艺传承,深化文旅融合反哺社区,方能在新时代延续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