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是法治宣传的重要力量。日前,广安税务聚焦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走进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授课培训、趣味问答的形式为大学生们普及税法知识,邀请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实地探访武胜剪纸和竹丝画帘非遗工坊,让普法有“趣”更有“料”的同时,搭建文化传承“桥梁”,助力非遗焕发新生机。
“纸屑飞舞”雕刻税收普法新场景
“剪纸,是镂空的艺术,要遵循千剪不断、万剪相连的原则,用剪刀沿着图案以斜面30度角切入,90度角旋转前移……”5月13日上午,在武胜县沿口古镇,税务干部和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正仔细聆听武胜剪纸第三代传承人杨兴菊讲授剪纸技艺。
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在纸屑飞舞之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山川人物便跃然纸上。图案丰富,设计细腻,线条流畅,剪修灵动,反映百姓生活,讴歌时代发展,这就是流传于广安市武胜县的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胜剪纸。
“折”“剪”“翻”……活动现场,税收普法志愿者们在杨老师的细致指导下从零开始体验剪纸雕刻,剪刀犹如鱼儿一样在红纸上来回游动,成百上千次后,一张张红纸就在大家的巧手下逐渐变成了一幅幅韵味十足的剪纸作品。
“这份看似仅10厘米大小的作品我大约耗时1小时才完成,这个过程中十分考验耐心和技术,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挑战。而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向杨老师赠送了相关的税费优惠政策手册,并在税务干部的帮助下共同学习了电子税务局发票开具流程,体验了一堂生动的普法实践课程。”志愿者伍民阳同学说。
据悉,为助力武胜剪纸焕发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当地税务部门在落实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同时,还积极将税收宣传与剪纸艺术相结合,邀请杨兴菊先后创作出多幅税收精美剪纸作品,并设计制作印有税收宣传主题剪纸图案的税收文创产品,既让税宣“活”起来,也让武胜剪纸散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助推武胜剪纸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穿针引线”绘就产业发展新图景
“竹丝画帘是我们村里的旅游产品,许多游客来了都会买上一两幅回去当装饰品或者赠送亲朋好友!”在武胜县飞龙镇卢山村张家院子的竹丝画帘展馆,负责人李庆介绍,竹丝画帘是以蚕丝作经、竹丝作纬,编制成帘后再在上面作画或是刺绣,从取材到制作完成共需70多道工序,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竹丝绣画帘”工艺源于清朝。清末画家方炳南在轿帘、门帘、窗帘等竹帘上作画,十分美观。后人沿袭发展,流传至现代。武胜县飞龙的“竹丝绣画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竹帘上绘画的技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刺绣工艺融入竹帘画中,形成了绣画结合的工艺特色,绣绘出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丰富了竹帘画的表现形式,使其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近年来,为实现竹丝画帘产业化,卢山村成立了竹丝画帘产业协会,并在村委会创办设立了武胜县祖金竹丝画帘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动员村民参与旅游产品代工制作,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
税收普法志愿者们和税务干部一道走访该公司,并从原材料采购的进项税抵扣、生产制作中的成本扣除以及产品销售的发票开具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宣传辅导,赠送非遗税惠手册。“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享受各类税费优惠近3万元。有了税收在内的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很多村民加入了竹丝画帘制作,实现了非遗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双赢’。”李庆说。
下一步,广安税务将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的“桥梁”作用,持续拓展税收普法阵地,帮助更多非遗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应享尽享税费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