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孕育了无数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随着时代变迁和现代文明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须为非遗传承寻找新的出路,以有效传承和保护非遗技艺。由此,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探讨了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培养方法,以期为非遗技艺传承人培养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有效建议。
明确非遗技艺传承人在非遗技艺传承中的法律地位、责任和义务,赋予并保障其法定权益;加强法律实践,积极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沟通交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正,进行科学决策,实现有法可依;细化法律法规,丰富法律层面上传承人在技艺传承、非遗活动和培养等方面的规范,为非遗技艺传承培养提供法律依据;在非遗传承执法过程中,全面考虑其特殊性,尊重各民族文化习俗,并针对特殊情况随机应变,实现执法必严。其次,在非遗技艺知识产权方面,要完善非遗传承知识产权制定,保护文化专利。建立非遗技艺知识产权登记制度,明确非遗技艺的归属权、使用权;登记传承人信息和传承流程,促进非遗技艺传承的系统化发展;为非遗技艺传承提供援助平台,使其在面对违法行为时可以进行法律咨询,维护自身权益,防止非遗技艺的滥用;建立非遗技艺知识产权侵权反馈机制,以便依法惩罚非法利用文化的行为,维护非遗技艺的名誉和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最后,在非遗技艺传承人培养的组织架构方面,要建立完善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组织机制。设立非遗传承人培养管理机构,明确机构职责和权限;针对非遗传承人培养事宜进行专项对接,推动非遗传承人培养的科学化、组织化和制度化;负责传承人培养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推动各类文化组织发展,以政府主导的公益组织为主,建立文化组织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组织的科学合理构建。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就需完善传承奖励机制,激励更多人才投入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中。首先,对于传承非遗技艺的人才要建立人才奖励机制。设立荣誉奖励,为非遗技艺传承人制定荣誉称号,表达社会对传承人的认可和赞誉,引导传承人在拥有相关荣誉称号后能守正创新传承非遗;设计荣誉颁奖典礼和表彰大会,弘扬传承人的精神和事迹,提升非遗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关注度,从而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以便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考虑传承人在非遗技艺传承中的高昂成本和巨大压力,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设立非遗传承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如技艺学习、教学培训、宣传活动等;根据传承人的创作成果和文化成就给予相应的补贴,激励传承人不断创新非遗技艺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提供传承人生活工作补助,帮助传承人减轻生活、经济压力;引入社会力量,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等,并建立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为非遗技艺传承提供经济支持。最后,要进行非遗技艺传承项目扶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丰富非遗的新时代内涵。对于具有市场潜力和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政府应积极给予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当地政府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非遗项目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为非遗项目实施减轻成本,降低非遗发展门槛;积极发展非遗技艺传承跨界合作,为非遗项目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让源远流长的非遗可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培养需构建科学的传承人培养体系,实现传承人系统化培养,这不仅是保障非遗技艺传承质量的有效方式,也是指导非遗技艺有效传承的核心力量。首先,要制定详细的传承人培养标准。明确非遗技艺传承任务,确定传承内容和条件,并针对传承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传承人年龄、教育经历和家庭情况等,确保传承人符合相应条件,并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长期的学习中;根据非遗技艺内容制定具体的知识技能标准,进行传承考试或比赛,内容包括非遗了解程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考察传承人的知识水平;注重培养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加强传承人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培养传承人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传统文化技艺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其次,设计科学的传承人学习路径。根据传承人的学习程度和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培养阶段,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构建完善的非遗技艺课程体系,并围绕非遗技艺学习技艺和专业知识开展课程教学,以确保传承人能够深入了解非遗技艺;针对非遗技艺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最后,制定具体的非遗培养方案。多方参与共建非遗培养平台,与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展示平台,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开发非遗实践活动,注重非遗技艺的实践训练,提高传承人实践能力,将文化学以致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传统的非遗传承主要以师徒、家族内部传承为主,但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创新非遗传承方式,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高校要肩负非遗技艺教育重任,完善高等教育中非遗技艺教学方面的内容。为此,各地高校要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非遗资源优势,丰富“大师进校园”活动形式,开设非遗技艺专业,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设计等;在高校中增设非遗技艺学习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学习热情,拓展非遗与学生的接触面。其次,高校要加强非遗技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非遗传承者、文化研究专家和非遗研究学者担任高校教师,推动高校非遗技艺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指导,丰富非遗技艺学科教师阵容,为高校教师传授专业知识,提高高校非遗技艺教师文化内涵,促使其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教学;针对校内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对非遗的认知和教学能力,组织或引导教师开发非遗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等,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校内教师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历史和发展现状,并针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提出解决办法,助力非遗创新性传承。再次,高校要建立学校与地方的文化实践基地,为非遗技艺学习者提供学习实践平台。与非遗技艺发源地合作,充分运用“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等资源,共同建立非遗实践教学基地,地方实践与高校教学结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非遗技艺和传承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方非遗科研项目,深入地方非遗发源地,深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非遗科研活动和实践项目。最后,要加强高校非遗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的存在和价值;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如设置文化长廊、展示非遗作品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支持学生参与文化学习,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拓宽传承非遗技艺的宣传渠道和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非遗传承相关信息,展示非遗项目风采,吸引公众关注;开设非遗传承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加强与大众的互动,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以进一步了解非遗技艺传承的内涵;借助互联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非遗技艺历史、传承过程和传承人采访,使非遗技艺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定期举办非遗展览、文化节、研讨会等活动,并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与公众互动交流;在学校、社区等公开场合举办非遗活动,让非遗可以融入到群众的文化活动中,提升群众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公众对非遗技艺传承的参与度;积极与主流媒体进行合作,加强对非遗技艺传承的报道宣传,并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纪录片等方式,展示非遗技艺传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其次,要促进非遗的数字化发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收集非遗技艺数据,并定制非遗技艺宣传方案;加强文化在互联网中的品牌建设。可以通过与奶茶、动漫、综艺等联名,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激发其对非遗技艺传承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非遗焕发生机。最后,要加强舆论引导,把控舆论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非遗传承的舆论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和正面信息,并通过举办非遗传承论坛、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共同探讨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未来;加强对非遗传承领域的监管力度,打击虚假宣传和侵权行为,以便为非遗传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于利用非遗名义进行商业炒作、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和曝光,以维护非遗传承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非遗技艺的传承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不仅关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我国在新时代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而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是链接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纽带,对于丰富非遗传统技艺的内涵,促进非遗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不仅是在传承古老的传统技艺,更是在为中国文化发展播种希望。本文将围绕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展开讨论,以便为传承人培养提供未来发展方向和有效解决方法,进而为我国非遗的发展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黄东海、沈华杰,福建理工大学。